应急救护
时间:2014-10-09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一、应急救护培训简介
任何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把危急病人送达医院或医疗急救系统到达现场都有一段漫长的等候期。在此期间,病人一旦出现流血不止、呼吸困难甚至心跳停止等症状,超过医学上称之为“黄金时间”的4-6分钟,便会延误最佳急救时间,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我国仅交通事故一项,每年的死亡人数就达数万人。专家分析,如果在交通事故现场,伤者本人或第一目击者接受过现场救护培训,通过自救互救,50%以上的生命可以挽回。假如,所有的意外事故现场都有学过现场救护的人员,那么,将有多少生命不会失去,多少家庭远离悲剧!
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开展现场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既是红十字会的传统工作,也是法律赋予红十字会的一项崇高义务和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我市各级红十字会面向机关、学校、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扎实开展现场应急救护培训,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安全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以及由于交通运输业日益繁忙,交通事故呈高发态势,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意外伤害发生后伤员各时段的死亡率主要在现场,占50%,在救护车送达期间和在医院内死亡分别占30%和20%。这说明,在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由应急救护员(第一目击人)志愿为伤病者提供初级的、现场的紧急人道救护行为,是降低和减少意外伤害中伤残和死亡率的重要举措。因此,广泛深入开展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增强群众灾害预防、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诸如机动车驾驶人、一线生产工人等高危从业人员、重点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幸福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救护培训内容及报名
培训内容:救护新概念理论,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创伤救护四项技术理论及操作,常见急症及意外伤害处理理论
收费标准:(1)卫生救护技术普及培训,培训费45元/人(锡价费【2004】144号)(2)救护骨干培训,培训费110元/人(锡价费【2004】144号)
培训地点:无锡市红十字服务中心(后西溪11号)
三、应急救护知识
现代创伤救护的内容
现代创伤救护技术除了传统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外,还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现场电除颤等心肺复苏术。
1.创伤急救目的:
①延长病人生命。创伤病人由于重要脏器损伤及大出血导致休克时,可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故在循环骤停时,现场救护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维持生命,为医院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②减少出血,防止休克。严重创伤或大血管损伤出血量大,现场救护时要迅速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止血,有效止血是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
③保护伤口。开放性伤口要妥善包扎,减少出血,避免伤口感染,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④固定骨折部位,预防并发症。现场救护要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固定骨折部位,减少骨折端对神经、血管等组织的损伤,同时能缓解疼痛。颈椎骨折如予妥善固定,能防止搬运过程中的脊髓损伤,避免截瘫。
⑤快速转运:用最短的时间将病人安全地转运到就近医院。
2.现场创伤急救的原则:
①树立整体意识,重点、全面了解伤情,避免遗漏,注意保护自身和病人的安全。
②先抢救生命,后治伤。
③有出血的包扎顺序一般为头部、胸部、腹部,然后包扎四肢。
④先固定颈部,然后固定四肢。
⑤操作迅速平稳,防止损伤加重。
⑥尽可能做好个人防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各级政府对现代救护的支持以及各医疗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的配合,再有人们心中逐渐树立起来的“大救援”概念。相信经过努力,不久的将来,在有人身伤害事故现场,就有第一目击者去开展现场救护。
3、现场救护步骤:
①.判断意识:呼叫病人,轻拍其面颊或肩部。
②.立即呼救:判断病人意识丧失后,应求助他人帮助。原地高声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
③.救护体位:依现场实际情况将伤员置于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复员卧位(侧卧位),救护人采用救护人体位(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贴或立于病人肩、腰部)。
④.打开气道:用最短的时间,先解开病人衣领等,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物,然后打开气道,方法有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颈外伤者除外)、双下颌上提法,而后钩出异物。
⑤.判断呼吸:救护人将病人气道打开后,在5秒种时间内,判断病人有无呼吸,如无呼吸,立即行人工呼吸。
⑥.判断心跳、脉搏:选择大动脉(颈A、肱A),扪摸有无搏动,如判断病人已无脉搏搏动,或在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宜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应在现场紧急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⑦.紧急止血:救护人要注意检查病人有无严重出血的伤口,如有出血立即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场可利用的材料进行止血救护,避免因大出血造成病人休克而死亡。
⑧.局部检查:要从头、颈、胸、腹、背、骨盆、四肢等部位依次进行,检查伤势情况。
4、现场救护原则:
①.首先要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科学地去判断病情。
②.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病人安全。
③.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④.在可能情况下,尽量采取减轻病人痛苦的措施。
⑤.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5、伤员救治的优先分类
灾害突然发生后,如果伤病员同时大量出现,而且危重病员居多,需要急救,而按常规医疗方法无法完成任务,这时可采用根据伤情,对伤员进行分级救护的方法。
一级优先:首先判断病人通气情况,通畅呼吸道后若有呼吸;若R>30次/分;若R<30次/分则看末梢循环灌注情况,毛细血管灌注>2秒钟或无颈动脉搏动;若R<30次/分,毛细血管灌注<2秒钟或有颈动脉搏动,则看伤员意识,若病人不能完成向导的指令,均分类为紧急救护组,为一级优先。
二级优先:若病人能服从向导指令则分类为延迟救护组,为二级优先。
三级优先:所有能走到分类区的伤员分类为轻微伤,为三级优先。
四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若无,则畅通呼吸道,仍无呼吸则分类为濒死组,为四级优先。
什么是生命链?应该怎么做?
什么是“生命链”?
“生命链”是指从“第一反应人”发现伤病员开始,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抢救的一个系列过程,它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序列,也叫链条,即“早期通路、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应该怎样做?
▲早期通路 拨打急救电话“120”或“999”(北京地区),电话报告内容:
① 报告人姓名与电话号码,伤病员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
② 伤病员所在的确切地点,运动场馆的哪一个看台或哪个方向;
③ 伤病员目前最危重的情况;
④ 现场所采取的救护措施;
⑤ 在征得急救中心同意后再挂断电话。
▲早期徒手心肺复苏
▲早期心脏电除颤
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伤病员进行心脏除颤,最容易促进生存的环节。
▲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如果专业救护人员能尽快赶到现场,对伤病员采取急救措施,使用急救药物等“高级生命支持”,伤病人的存活率可能会更高。
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
▲检伤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对伤病员进行分级处理;
▲救命为主,保持气道通畅、氧的供应,保证循环;
▲迅速呼叫“120”或场馆内外的急救站点,启动救援医疗服务系统(EMSS);
▲迅速安全转运伤病员。
现场救护应该怎样做
▲ 表明身份 志愿者对伤病员进行救护服务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是救护员,我现在对你进行救护,请你配合”,以解除伤病员的疑虑。如果伤病员已丧失意识,则要向周围的人说明。
▲ 心理安慰 在检查处理伤情的同时,还应该安慰伤病员对其实施心理支持,以减轻其思想负担和因过度惊恐造成的心理创伤。
温馨提示:
志愿者在救护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一些个人防护用品,做好自我保护,以防止病原菌进入体内,引起交叉感染。
什么是现代救护
▲现代救护是立足于现场的抢救,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人”应对伤病员实施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
▲在紧急情况下,要求救护员在最短时间内排除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确保在场人员的安全。
院外急救系列之一:急救理念
在院外死亡病例中,心血管疾病引起死亡占的比重为绝对多数。
WHO在21个地区对心脏性猝死进行调查平均每天约有5万多人死亡,其中仅有6%的人死前经过医务人员诊断,更谈不上急救了。
美国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冠心病,其中猝死者占65%~70%。
我国目前每年死于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人数已超过100万。
我国目前约有4000万冠心病患者,每小时约有260例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有报告指出,即使从现在开始就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趋势也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中国死于冠心病的人数占世界第二。
急救成败的关键问题:认识脑坏死与心脏坏死
当人的心跳呼吸停止后,脑组织很快进入缺氧状态。10秒左右功能丧失,4~6分钟开始变性水肿发生不可逆转的裂解现象,10分钟左右大量脑组织坏死,脑组织一旦坏死即使其它器官暂时没问题,病人被抢救回来也只能形成植物人状态。另一个重要器官心脏,由于在发病过程中容易进入到一种特殊状态,也极易导致心脏快速坏死,那就是心肌纤颤现象的发生。所谓心肌纤颤,是因为发生疾病时在血压下降的刺激下引发心跳加速维持血运,时间稍长导致心肌疲劳出现心肌呈现一种肌纤维的快速颤动现象。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心脏首先无法维持有效供血,还会同时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引起心肌细胞的坏死。这两种现象就是人类发病过程最先引起不可逆转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它的重要器官相对来说引起坏死时间较长。因此急救成败的关键就是如何在有效时间内终止或暂停脑坏死或心脏坏死的发生。临床上最佳的抢救时机是在呼吸心跳停止发生后的4~6分钟内。
我国现状:
在我国,院外急救主要力量还是专业的医生,现场懂急救的普通人是少之又少。当意外发生时,普遍是打完急救电话等待医生的到来。即使有人施救,由于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往往采取的是错误的做法,反而加重患者病情。此外,由现场目击者向120求救,120通知附近医院,医院准备相应人员,专业人员再到达接触患者,往往要十几分钟时间,我国平均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差不多要30分钟左右,无疑错过了对患者施救的最宝贵的黄金时间。
发达国家做法: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解决时间延误的问题上采取的做法是:1、普及急救知识。将相关的急救知识向普通人群推广,只要现场的目击者掌握了这些简易的急救方法,就能够起到终止或暂停死亡的发生。2、建立急救网络。在社区内成网状合理布置些急救站,在接到求救信号后,几分钟内专业的急救人员就能赶到现场。3、广泛配置急救器材。针对心肌纤颤的发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实施电除颤。有种简易的除颤设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应运而生,并被大量放置于公众场所,从而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以美国为例,自从完善急救手段后,美国院外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了50%以上。而我国目前全国平均院外抢救成功率1%不足。
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国在这几方面的工作都远远不足,在国内大量开展救护知识的普及工作目前只有红十字会机构,但种种因素的制约,进展仍然非常缓慢。最关键问题还是认识问题。束缚在医院围墙内的急救或急诊,或者城市中孤零零的急救中心、急救站,仅靠医疗卫生部门而没有与市政、公安、消防、建筑等有关部门联合,是无法真正有效地开展急救的。其结果,有可能让被挽救的生命再次丧失,有可能避免、减轻的伤残再次发生或加重。
急救必须走出医院,必须有社会的参与,必须要社会化!
院外急救系列之二:“生命链”
1992年10月,《美国医学杂志》刊登了美国心脏学会(AHA)的重要文章。AHA用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来概括院内或院外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四个环节,并将其命名为“生命链”。 “生命链”概括了当今医学界对救治以心脏性猝死病人为代表的最好急救方法与程序。
“生命链”第一环―――早期通路
2006年12月20日上午,北京红十字999紧急救援中心在9时34分接到一个呼救电话,告知有人心脏病突发,不省人事,要求紧急救援。10分钟后专业医生赶到现场,立即进行检查。患者两侧瞳孔已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心跳已停止。后经十几分钟的抢救无效,宣布死亡。此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相声大师马季。表面看从报警到专业人员赶到现场仅仅过了十分钟,应该是相当迅速了,怎么还是死亡了?实际上,事发经过是早上9点,马季家保姆发现马季上厕所时间较长,随后呼之不应,打开门发现马季已人事不省。保姆立即打电话给马季家人。马季家人接到电话后,急忙赶回家中,见马季一直无反应立即拨打了999急救电话报警。从发现马季到专业人员赶到现场,实际时间已过去了40多分钟,可以说马季的死,和错过抢救时机不无关系。
突发性疾病,事发地点99%都是在医院外的环境,现场缺医少药,对患者的救治相当不利,如果有专业的救援人员能够尽快赶到现场对患者救治,无疑能够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应此,发现病患,立即求救是非常必要的做法。早期通路实际上就是指早期向专业救援系统呼救。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统一的救援电话不同,美国是911,香港是999,而我国是120。一般求救需要说明以下几点:1、事发地点(并说明附近明显标志性建筑物);2、患者最急病情;3、联系电话及联系人;4、必要时说明事件性质(如火灾、坍塌等);5、患者多人时说明具体人数。
“生命链”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
呼救结束后,由于专业救援人员往往不能迅速赶到事发现场(我国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平均时间约30分钟),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脑坏死的概念,因此,患者很易错过有效施救时机,导致死亡,这就需要有人立即对患者实施救援阻止患者的死亡发生。有一套非常简易而且有效的施救技术――现场心肺复苏术,就能够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这是一套不需借助任何仪器设施,徒手的救援技术。这套技术的简单以致任何人都很容易掌握它。它能够机械地保障生命器官的基本供氧,从而成功延缓或阻止脑坏死的发生。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